光伏照明的銀漿的特點和作用
光伏銀漿是一種導電漿料,用于太陽能電池中的電極制備。它能夠在太陽能電池的硅板上形成導電電極層,幫助電池吸收光能并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光伏銀漿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中游,其上游是銀粉、玻璃氧化物及有機載體企業,下游是光伏電池片生產商。其中,銀粉是導電相,主要作用是導電,銀粉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電極材料的體電阻、接觸電阻等;玻璃氧化物是粘結相,作用是導電膜層介質、連接導電相和基底,其自身成分比例和整體在銀漿中的含量過高會導致銀漿導電性變差,過低無法滲透入鈍化層和硅襯底形成導電接觸;有機載體是有機物和部分液體組成,主要作用是導電相和粘結相運載體,控制漿料的流動性。光伏銀漿供給主要受中游企業產量和上游銀粉供應的影響,需求受下游硅基光伏電池片產量的影響。光伏銀漿根據位置不同,可分為正面銀漿和背面銀漿,其中,背面銀漿功能性較弱,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業內主要的需求是降本,目前已基本能夠實現國產化;正面銀漿制備難度較高,是光伏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收集電流。按技術路線及工藝流程分類,光伏銀漿可分為高溫銀漿及低溫銀漿。高溫銀漿在高于500℃的環境下通過燒結工藝將銀粉、玻璃氧化物、其他溶劑混合而成,而低溫銀漿則在200-250℃的相對低溫環境下將銀粉、樹脂、其他溶劑等原材料混合而成,目前P型電池及N型TOPCon電池主要應用高溫銀漿。由于HJT電池非晶硅薄膜含氫量較高等特有屬性,要求生產環節溫度不得超過250℃,混合攪拌是指將檢測合格的玻璃氧化物、銀粉、有機原料根據配方中的比例進行混合,然后利用攪拌機對混合物進行攪拌,通過設定攪拌機的轉速、時間以及穩定等工藝參數,以保證漿料的充分混合均勻。材料研磨工序是利用三輥研磨機,將攪拌完成后的漿料進行研磨。具體工作原理如下:通過調整輥筒與輥筒之間的間隙、不同輥筒的轉速,使流經的漿料顆粒物受到軋壓、剪切、分散,從而打開漿料顆粒的團聚,使漿料得到充分的混合,進而實現漿料組織均勻、成分一致、細度達標的要求。研磨工序為核心工序,產品質量的好壞與其息息相關。不同產品在設備上呈現不同的狀態,相應的,不同產品的研磨過程參數設置也不盡相同。研磨過程的輥筒間隙、輥筒速度、研磨時間通常是該工序的關鍵參數設定。過濾工序主要是通過負壓過濾系統,對研磨后的物料按照工藝要求進行過篩,以將徑粒大于標準要求的物料攔截在外,保證產品的細度一致,以確保成品漿料在客戶端印刷使用時的性能要求。根據產品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驗證。產品檢測包括漿料自身的物理參數檢測,如細度、固含量、粘度等,同時,可按批次需求,對漿料的應用性能進行檢測,如電阻率、印刷性、其他電性能指標等。通過檢測后產品方可包裝入庫,未通過檢測的需要進行返工處理。
光伏照明的銀漿應用在電子行業:銀漿被廣泛應用于印制電路板(PCB)的制造過程中,用于連接電子元件和導電線路,以實現電流傳導和信號傳輸。光電行業:銀漿常用于太陽能電池板的制備,作為電極材料,能夠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化工行業:銀漿常用于催化劑的制備,能夠促進化學反應的進行,提高反應速度和效率。電鍍行業:銀漿可用于電鍍銀工藝,使制品表面具有銀色光澤,并提供良好的導電性和耐腐蝕性。銀微粒的大小與銀漿的導電性能有關。在相同的體積下,微粒大,微粒間的接觸幾率偏低,并留有較大的空間,被非導體的樹脂所占據,從而對導體微粒形成阻隔,導電性能下降。反之,細小微粒的接觸幾率提高,導電性能得到改善。微粒的大小對導電性的影響,從上述情況來看,只是一種相對的關系。由于受加工條件和絲網印刷方式的影響,既要滿足微粒順利通過絲網的網孔,又要符合銀微粒加工的條件,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5μm 已是很好,這樣的粒度相當于250目普通絲網網徑的1/10~1/5,能使導電微粒順利通過網孔,密集地沉積在承印物上,構成飽滿的導電圖形。銀微粒的形狀與導電性能的關系十分密切。從一般的印象出發,都只是把微粒理解為球狀或近似球狀的顆粒。而用于制作導電印料的導電微粒以呈片狀、扁平狀、針狀的為好,其中尤以片狀微粒更為上乘。圓形的微粒相互間是點的接觸,而片狀微粒就可以形成面與面的接觸,印刷后,片狀的微粒在一定的厚度時相互呈魚鱗狀重疊,從而顯示了更好的導電性能。在同一配比、同一體積的情況下,球狀微粒電阻為10-2 ,而片狀微粒可達10-4。光伏銀漿的特點:高導電性:光伏銀漿采用的納米銀顆粒具有優異的導電性能,能夠確保電池產生高效的電力輸出。耐腐蝕性:銀漿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夠在電池的工作環境中長期穩定工作。附著力強:光伏銀漿需要能夠牢固地附著在硅板表面,以確保電極的穩固性和長期使用的可靠性。光伏銀漿的作用: 光伏銀漿在太陽能電池中起到以下重要作用:形成電極:光伏銀漿能夠在硅板表面形成均勻、導電性良好的電極層,幫助電池吸收光能并將光能轉化為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