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叫屈:我不是“高耗能高污染”!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訊:近日,《四張真實的銀行打款截圖,光伏發電到底賺不賺錢?》受到了熱烈的討論。其中最多光伏小白的提問就是:國家為什么要補貼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0.42元,光伏發電的第三類地區的標桿上網電價為什么是0.98元,國家傻了么,放著低價的水電和煤電不用為何要用度電成本接近0.8元的光伏發電,我家的電價才5毛多錢,把我家的電接上光伏系統豈不是凈賺好幾毛?……等等這樣的謠言充斥著文章評論,當然對于專業的光伏人來說,我們看到這些評論只會微微一笑。
現在筆者就找了些資料,來講講為何國家要補貼光伏發電,0.42元的國家度電補貼是怎么來的,標桿上網電價的文件是怎么說的,高污染的帽子扣在光伏企業頭上是有多冤屈。
為何國家要補貼光伏發電?
相對于其他傳統能源,光伏發電利用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未來最佳的能源形式。光伏發電無噪音、無污染、無輻射等優點,是清潔能源,國家補貼光伏發電是戰略性的。通俗地說光伏發電可以減少碳排放,多使用清潔能源,對減少霧霾等污染有重要作用。
根據2012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通過制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目標和采取相應措施,推動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太陽能利用系統。
那么補貼的資金都是怎么來的呢?《可再生能源法》中還提到,國家財政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資金來源包括國家財政年度安排的專項資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上網電價應當公布。
0.42元補貼和標桿上網電價是如何來的呢?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將全國分為三類太陽能資源區,相應制定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高出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含脫硫等環保電價)的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補貼。
根據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中提到,為使投資預期明確,陸上風電一并確定2016年到2018年的標桿上網電價;光伏發電先確定2016年標桿上網電價,2017年以后的價格另行制定。
文件的對于2016年1月1好備案病納入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2016年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還提到,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含稅),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予以支付,由電網企業轉付;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自用有余上網的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收購。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自用電量免收隨電價征收的各類基金和附加,以及系統備用容量費和其他相關并網服務費。
光伏補貼什么時候取消,怎么保障已發電項目的收益穩定?
當然,每個行業的補貼都是在行業發展初期階段,政府為了扶持其起步,快速實現市場化發展采取的戰略性手段,現在的補貼是為了以后不用補貼也可以市場化生存發展。光伏電站的投資都在第一年,而由于光伏系統造價每一年都會有快速的下降,因此針對當年新建并網光伏電站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都是逐年下降的(每一年的補貼力度都是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單位根據一定的內部收益率倒推出來的,不會讓光伏發電靠補貼賺取暴利),直至光伏實現平價上網,國家從那一年開始便會取消對光伏發電的補貼,而根據目前的光伏發電成本下降速度,我們預測到2020年,我國基本可以實現光伏的平價上網。
筆者知道,很多人又會問了,那以前投資建設的光伏項目會不會到了2020年也會取消補貼,那豈不是虧大了。筆者再次強調,國家的光伏上網電價或者度電補貼是針對當年投產項目的定價,一旦確認符合當年補貼水平的獲得資格,在這個電站的全壽命周期20年之內,這個補貼水平是固定不變的。所以2017年投產的項目一定是比2016年投產項目享受更低的上網電價的,而無論是哪年的電站,它的上網電價都是20年不變的。
現在了解光伏的補貼都是如何來的了吧,騙補這樣的謠言不攻自破。光伏發電減少碳排放,消滅霧霾有功勞,是未來的最佳的人類能源。國家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保障,安裝光伏發電獲得補貼應該大力鼓勵。
光伏發電的能量回收和污染處理
當然,也會有人說,即便光伏發電是清潔無污染的,但光伏組件的制造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能源,也會產生很多的碳排放和污染。沒有數據就沒有說服力,筆者特意找來了之前發過的科普文章來給大家講講大家一直質疑的光伏能量回收周期和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回收處理。
首先討論光伏的耗能問題。
晶硅提純確實是大規模、高耗能產業。然而這不等于光伏產品就是高能耗,需要將單位光伏組件生產中所耗的總能量折算成耗電量,并與組件全壽命發電量進行比較。隨著產業的快速擴張規模化發展與技術進步,中國光伏能耗下降非常迅速,同時政府非常強調光伏生產節能發展。2006年以來隨著技術進步和環保標準提高,中國光伏產業鏈平均綜合電耗大幅度下降,2015年工信部發布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規定多晶硅生產過程的電耗須小于120千瓦時/千克;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須小于100千瓦時/千克,這一能耗水平應該比較接近目前世界先進水平。
以此折算,2015年符合國家規定的光伏電耗,生產一瓦光伏組件需要0.6-1.2度電,加上硅料環節的耗能,按中國中東部發電小時數1200-1400計,一瓦光伏組件年發電一年多可收回生產所耗電量;西部光照資源豐富地區如果不出現大規模棄光,回收期可能更短。因此,按光伏組件25年壽命計,光伏的發電無論如何遠大于生產耗電。
一方面,光伏生產過程耗電量大約僅占光伏可發電量的5%左右。另一方面,認為光伏高耗能主要是對光伏生產過程和耗能不夠了解。事實上,沒有人比較過三峽電站消耗了400萬噸水泥,其32臺機組的能耗多長時間才能通過發電回收。
其次是光伏制造的污染問題。
改良西門子法過程中形成副產物四氯化硅(高污染劇毒廢液)以及氫氣、氯氣等尾氣。四氯化硅如果直接排放,遇潮濕空氣即分解產生氯化氫,這也是所謂“光伏高污染”的依據。然而,中國對于光伏制造業清潔生產早有規范,2010年工信部、發改委、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規定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同時,對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中國晶硅生產企業實現了改良西門子法的閉路循環生產,做到“可控可還”,從合成到蒸餾,從還原到尾氣分離,實現循環利用。所以光伏制造高污染之說沒有事實根據。
2015年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進一步提高了光伏各生產環節的清潔生產標準。規范規定光伏制造企業應采用工藝先進、節能環保、產品質量好、生產成本低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光伏制造企業需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未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另外,還規范了對廢氣、廢水、惡臭污染物、工業固體廢物及噪聲的排放、處置或綜合利用,特別強調四氯化硅等危險廢物應委托具備相應處理能力的有資質單位進行妥善利用或處置。
所以,如果中國光伏企業遵守國家規定進行生產,應該不存在高污染。中國光伏企業從出口西方國家開始發展,普遍通過了國際產品出口認證,如美國UL或者德國TUV標準認證。這些認證中包含清潔生產內容,可以說中國主要光伏制造公司在節能環保上,也稱得上是高標準嚴要求。
綜上,中國光伏制造業發展之初或許存在過比較高的耗能和污染,但在規模發展后這些問題應該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因此,需要解析和改變所謂的“光伏高耗能高污染”的負面理解。當然,光伏行業作為清潔能源的杰出代表,需要自律,盡可能在所有生產環節進一步節能減排。